今迎立夏,上海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立夏饭”。这碗饭看似寻常,却透着上海人家里的味道。为什么一到立夏就要吃这口饭?为什么它的食材看上去像“七拼八凑”?孩子们为何偏爱“野米饭”?民俗专家带你从节气、民俗和生活的细节中,揭开这碗饭背后的科学与故事。
为何一到立夏“非吃不可”?
立夏饭,吃的是“不怯夏”。著名民俗学家仲富兰教授谈及这碗饭里的节气智慧时一语道破天机,立夏饭是江南地区最典型的节令饮食,其核心是“五谷丰登”的祈愿,因此,糯米、蚕豆、咸肉等食材组合,既是对春天丰收的感恩,也寄托了对夏季健康的期盼。立夏是夏季的起点,古人认为此时阳气升发,人体易受暑热侵袭,尤其是孩童,容易出现“疰夏”(即夏季食欲不振、体弱多病),而立夏饭中的蚕豆、咸肉、雷笋等食材,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能增强体力,帮助人体适应即将到来的高温天气。
更多的故事还藏在历史中。《上海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常因梅雨季节湿热难耐,百姓便用糯米、蚕豆等煮成饭,既防霉变又易保存。久而久之,这种“应急餐”演变为节令美食,成为立夏的“标配”。如今,上海人吃立夏饭,既是延续传统,也是对健康的一种“仪式感投资”。
食材为何要“七拼八凑”?
翻开上海人的立夏饭食谱,你会发现它的食材组合堪称“杂烩”:蚕豆、豌豆、咸肉、雷笋、胡萝卜、香菇……“最常见的肯定是蚕豆、豌豆。上海立夏饭的‘蚕豆饭’传统,源于明清时期的‘麦蚕’习俗。蚕豆与豌豆搭配,寓意‘春生夏长’,至今仍是嘉定、松江等地的家庭保留菜。”而在上海之外,立夏饭的“五花八门”令人惊叹,比如,江浙人会在饭里焖上五色豆,安徽、福建等地则吃上乌米饭,闽南主妇会煮上鼎边糊“做夏”。
为什么立夏饭的食材看上去如此“杂乱”?民俗专家说,立夏饭的食材多以当季的时令物为主,看似“七拼八凑”,实则是“五谷丰登’的具象化。春末的雷笋、4月尾上市的本地蚕豆、豌豆,都是春天最后的馈赠,搭配着存着冬日风味的咸肉、盛夏气息的苋菜、青梅,立夏饭的食材清单好似一部江南“物候史”。
孩童为何要“偷米”煮饭?
“野米饭”是上海立夏习俗中最具童趣的部分。《松江风俗志》里面就提到:“立夏这天,孩童们又有游戏可做,他们从家中取些米,带了小锅到野外无人处,再偷采些蚕豆,挖些竹笋,掘坑埋锅,烧‘野米饭’。”
偷摸几颗蚕豆、偷挖几支春笋,再用土砖搭灶台,架起锅煮饭,这种“越界行为”听起来就很是顽皮,为何家长们还要当做不知?“偷”,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盗窃,而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行为。古人认为,立夏饭的食材从不同家庭“讨”或“借”来,形成了所谓的“百家米”,食物会吸收各家的福气与健康,食用后能增强体质、抵御暑热。因此,正如《松江风俗志》里面提到的那样:孩子吃了这样的野米饭可免“疰夏”。如果说,立夏饭里的五米、五色豆寓意着“五谷丰登”,“百家米”则表达了人们希望“共享天时地利”,祈求全年风调雨顺的意愿。
随着时代变迁,立夏饭的“仪式感”也在悄然改变。如今,许多家庭直接用电饭煲一键焖煮,省时省力。“野米饭”也进化成亲子活动。徐汇华泾镇就会在此节气举办“立夏饭DIY”,孩子们用“讨”来的米,搭配社区提供的时鲜,在长辈指导下生火煮饭。从“偷豆”到“共享”,立夏饭的形式变了,但邻里情并没有变。立夏饭也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江南文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