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让“副业自由”成为“成功学”毒药
近日,各大社交平台上,“零基础月入过万”的短剧推广广告如病毒般蔓延,精准捕捉了当代人的焦虑与渴望。这些广告描绘了一幅诱人图景:无需专业技能,只需动动手指剪辑视频,就能轻松实现财务自由。然而,剥开这层糖衣,这不过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是新时代下“成功学”的变种毒药,它利用人们对“副业自由”的幻想,实施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剥削。
各大社交平台短剧推广骗局的运作模式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庞大游戏。那些所谓的“导师”们通过收取高额培训费、售卖“内部资源”牟利,而非真正依靠短剧推广本身盈利。他们深谙心理学原理,利用幸存者偏差只展示极少数“成功案例”,而刻意忽略大多数人的失败经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骗局正在制造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将金钱收入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将复杂的人生简化为“月入过万”的数字游戏。当一位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通过短剧推广买了第一辆宝马”时,背后可能是数百名被骗者沉默的挫败。
这场骗局之所以能够盛行,根植于当前社会特殊的土壤。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传统职业路径的上升通道似乎越来越窄,而互联网又不断制造着“一夜暴富”的神话。平台算法偏爱极端内容,进一步放大了这些虚假的成功案例。更为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副业焦虑”的时代---当“斜杠青年”成为潮流,没有副业似乎就意味着不够努力。这种社会氛围使得许多人丧失了理性判断能力,而人们即使面对明显的骗局也愿意“赌一把”。
要破解这种集体迷思,我们需要重建理性的财富观。真正的财富积累从来不是靠“捷径”,而是基于价值创造的能力提升。与其被这些虚假承诺所诱惑,不如投资于可持续的技能发展。社会各界也应承担起责任:平台需要加强内容审核,监管部门应当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媒体则要避免为这类“暴富神话”推波助澜。
当又一个“零基础月入过万”的广告弹出时,我们应当记住:任何看似轻松获取财富的机会,都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或许才是最好的“副业”。(赵勇)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