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已满两周年,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深远影响持续彰显。3月26日,记者探访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法院桑梓法庭,该庭通过机制升级与法治宣传,实现了2024年涉黄河、环境资源类案件“零发生”。
法庭挂牌升级,黄河生态展新貌
“过去村民觉得黄河岸边的地‘空着也是空着’,堆渣土、砍树苗的事时有发生,”桑梓法庭庭长曲洪涛站在黄河大堤上,指着远处郁郁葱葱的防护林说,他的身后,正是曾因滥伐林木引发公益诉讼的北郊林场,“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2021年5月,天桥法院在黄河岸边的桑梓法庭加挂了“环境资源黄河巡回法庭”牌子,实行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集中管辖涉黄河生态案件。2022年8月,巡回法庭加挂环境资源审判庭的牌子,组建专业审判团队。该庭成立以来共审结涉黄河的各类案件16件,其中2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均当庭宣判,补植复绿面积超200亩。
“我们处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生态的未来。”曲洪涛翻开一本卷宗,里面记录着2023年张某某非法占用农用地案的审判细节:被告在黄河岸边33亩耕地上堆渣土,法庭依法判处其缓刑,并要求两年内恢复土地种植条件。“判决后,我们联合河务局每月实地回访,直到土地重新长出庄稼。”
展厅普法亮招,守护黄河入人心
“判决书像守护黄河的利剑,作用很关键,不过要让法治意识像黄河水一样浸润人心,才是治本之策。”曲洪涛边说边打开了位于法庭一楼的黄河环境资源电子展示厅的大门。走进这里,目光会瞬间被天花板上的整个黄河版图所吸引。整个展示厅的天花板“变身”巨大荧幕,清晰地呈现出黄河从源头至入海口的流经路线。柔和的灯光亮起,黄河像被赋予生命,沿着路线缓缓移动,“九曲黄河”流域的蜿蜒曲折尽显无遗,看着这条路线就仿若顺着黄河一路前行,山川、平原在脑海中一一闪过,黄河那漫长的河道就这样直观地印刻在心底。
站在展示厅内,曲洪涛面向正前方的显示屏,点击播放了一段视频,法庭机制迭代升级的过往历史随之铺陈开来,其中,曾轰动全国的 “济南黄河巡回法庭第一锤” 案例更是以鲜活的影像记录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重回那段意义非凡的法治进程 。
展厅四周的10块电子屏幕上涵盖了五大板块,黄河文化、生态案例、修复成果、法律条文等以动态形式滚动呈现。曲洪涛边走边点击屏幕,随着手指的点击,屏幕上的内容不断翻页变化,“在这里参观,无论是黄河的文化渊源还是典型普法案例,都可以自己点击屏幕,翻找查看。”
这座2023年建成的展厅是济南市两级法院唯一一个黄河环境资源展示厅。展厅建成以来,沿黄群众参观超300人次。“我们特意把展厅设在法庭里,当事人等待开庭时就能接受教育。”法官陈敏说。
法官坝上讲法,黄河违建“秒下架”
2024年天桥法院工作报告中出现一组亮眼数据:全年涉黄河及环境资源类刑事、行政、民事案件数为零。这份“零记录”背后,是一套“下沉式”普法体系。
“以前我们‘坐堂问案’,现在主动‘送法上门’。”陈敏边翻看普法日志边回忆,2023年至今,审判团队走进沿黄17个村(居),发放宣传册1000余份,开展坝上“法律集市”3场。“还记得在有一次在桑梓街道普法现场,村民李某听到我们正在讲解黄河保护法,便主动谈到他在黄河堤坝边上盖了一间临时板房,询问该怎么办。向他讲解了相关的案例后,我们劝导他立即拆掉。没想到,这位村民回家第2天便拆掉了堤坝旁边的临时板房。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普法宣传发挥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2022年,桑梓法庭荣获全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自2019年以来,天桥法院共审理涉资源案件57件,其中民事案件51件,行政案件4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件。曲洪涛表示:“一年的涉黄河‘零案件’只是我们黄河司法长卷中的逗号,不是句号。黄河保护法施行两周年是我们锚定‘幸福河’愿景,持续筑牢司法屏障的里程碑。我们会继续用好‘三审合一’利剑,让电子展厅‘活’起来,让更多百姓成为黄河守护者。”窗外,春风拂过黄河岸边的防护林,新绿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应和着法治护河的铿锵足音。
(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记者 陈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