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三位为国出征的航天员中,陈冬、陈中瑞,都是河南人。
航天员 刘洋
陈冬对此也做出回应:“航天员来自祖国各地,大家平时交流都说的是普通话。加上大家离开家乡很长时间,平时的工作、生活环境都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如果有第三个人在说河南话的话,感觉就会把我们说家乡话的欲望给勾出来,我们应该也会马上进入状态。那时可能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连绵不绝地讲着河南话。”陈冬还笑着用河南话说了一句:“那感觉,可带劲了!”
而在这次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中,陈冬、陈中瑞两位河南籍航天员,会不会在太空中互相说起河南话,大家也可以一起期待一下。
除了太空中老乡见老乡,陈冬、陈中瑞也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现任大队长和副大队长。正副大队长同在一个机组,无疑会成为载人航天史上的又一段趣事,也见证着河南籍航天员的争先与努力。
从星空到幕后 中国载人航天从不缺河南人的身影
不仅在星空亮相,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中,还有不少河南人甘守幕后,数十年如一日,同样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默默付出着。
从1998年成立至今,航天员大队共有5任大队长,除了本次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现任大队长陈冬,首任大队长申行运,也是河南人。
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 申行运
申行运负责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以及航天员大队的筹备组建工作。
尽管自己未曾踏入太空,但他带领杨利伟、翟志刚等中国首批航天员,圆满完成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吴杰,同样也是河南人。
航天员 吴杰
他是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教练,同样也是一位幕后英雄,曾被派往俄罗斯接受航天员培训,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四年的训练科目,并把航天员训练技术带回中国。20年,7305天,尽管自己未曾“飞天”,但吴杰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我国航天员的培养提供着宝贵支持。
航天英雄杨利伟曾在一档节目中,专门讲述了吴杰等“备份航天员”的故事,并向他们敬礼致敬。
在航天员大队和众多的航天科研人员中,还有很多名字不为外人所知的河南人,他们,同样是“河南天团”的一分子。
敢追梦又踏实勤奋 他们身上有着河南人共同的特质
“河南天团”中,吴杰是中国首批航天员,刘洋、陈冬是第二批,江新林、陈中瑞则属于第三批航天员。
航天员 江新林
从航天员大队组建到如今,一代代航天员的接力,也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问天追梦。
他们身上,不仅体现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同样也体现着广大河南人身上的共同特质。
陈冬在参加航天员选拔时,曾被自己的偶像杨利伟提问:“想成为航天员要面对更大的风险,要付出更多,会照顾不了家庭,你会坚持吗?”
陈冬回答说:“我想成为航天员大队的一员,成为中国飞得最高的人。为实现梦想,我甘愿为之付出。”
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离地三尺不分男女”。
她还引用《悟空传》中的一段对白,来形容航天员对待任务的态度:
“大圣意欲何为?”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返?”
“便一去不返。”
从“小镇做题家”,到代表14亿国人叩问星空,这些河南籍航天员和我们一样,在一路奋斗中成长,在一路奋斗中实现梦想。
面对生活的压力,可能有人会调侃说,“与其奋斗到罗马,不如出生在罗马”,但也要看到,成功的背后,从来没有不努力的天才,而都源自持之以恒的坚持。
从幕后到星空,“河南天团”,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星空虽然很远,只要努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