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爱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优美的歌声,是我几年前就已熟悉的旋律。
哦,呼伦贝尔,遥远的呼伦贝尔,一直以为你在天边的某个地方,谁知道就在这个夏天,竟然可以奔赴而来,投入您的怀抱,就像做梦一样。
盛夏七月,我们从宁波北归,回到八年未见的故乡。北方的夏天,烈日炎炎,但轻风徐徐,体感舒适。眼前是一马平川的庄稼地,视野开阔,水龙头出来的自来水冰冷刺骨,暑热渐褪。
这次回乡,跟母亲、弟弟汇合,一是为了把父亲的骨灰带回故乡,让他入土为安,融入这亲切又熟悉的黑土地。二是带着他们一起,到呼伦贝尔大草原走一走,散散心,这是四十多年来,我和弟弟两家人陪老人的首次出行。队伍中却没有了父亲。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靠东北的一个地级市,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总面积约25.3万平方千米。这里人文历史悠久,是中国北方狩猎、游牧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从齐齐哈尔出发,跨越蜿蜒北上的嫩江,沿着绥满高速自驾西行,我们开始了这段期待已久的旅程。
道路两侧,到处都是葱绿的农田和低矮的灌木丛,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车过甘南县,就出了齐齐哈尔市,正式来到呼伦贝尔市境内。这时高速两侧地势渐渐出现起伏,已经进入大兴安岭余脉,远处的树木也高大起来。
穿过长长的兴安隧道,逐渐告别了山地丘陵地貌,地势又平缓下来,树木也没那么葱郁,高低起伏的缓坡上,被厚厚的绿草覆盖。
高速公路旁,从河谷到山坡,向远处铺开一张巨幅绿色地毯,地毯上的绒毛整齐划一,像是被某位技术高超的工匠修剪过。迎着午后的阳光,草原的绿色愈发明显,甚至能反射出斑驳的晶莹的光芒。
在距离海拉尔区还有一个小时车程时候,高速两侧竟然出现了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田。它们的面积之大,是我平生第一次所见。
这些油菜花像是被打翻的染坊,沿着山坡均匀地铺设,最终定格为一幅天然画卷。金黄色的油菜花田跟绿草地和谐相融,让呼伦贝尔有了丰富的色彩,也赋予了这个神奇的世界更多浪漫和柔情。
本以为这样的邂逅只是一个偶然,直到后面的旅程中,多次遇见这样的场景,更有一群群牛马镶嵌其中,怡然自得,共同构建出岁月静好、自然无限的大美景象。
经过近五百公里,五个多小时的行驶,我们到达旅程的第一站:鄂温克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是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来到这座城市,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伊敏河静静流淌,索伦大街夜色阑珊,与毗邻的海拉尔区灯火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行走在伊敏大街上,大小店面和宣传板都是以汉蒙双语书写,街头建筑都具有浓郁的蒙古族元素。
次日,我们从鄂温克族自治旗继续出发,驱车北上,先后到达莫日格勒河、额尔古纳市、白桦林景区、室韦镇、黑山头、满洲里市、海拉尔区,完成了呼伦贝尔之行的逆时针环线。
我们深入草原,爬上观景平台,欣赏莫日格勒河的壮美。这条被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称赞为“天下第一曲水”的河流,河道弯曲,九曲回肠,水草丰美,崎岖蜿蜒三百多公里,是极佳的牧场。河水在午后阳光的反射下,犹如一条飘逸的哈达,迎接着远方的客人。
到达额尔古纳让我兴奋起来。迟子建的著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多年前就已经拜读过的,这次终于可以来到这里,亲身领略额尔古纳的风采。
我们一头钻进山林,把自己变成白桦林中的一尊雕像,浸泡在新鲜湿润的空气中,聆听山风和驯鹿的低吟,耳畔又循环起朴树那首同名的音乐。白桦林树干笔直,直插云端,她的树干长着无数双眼睛,以各种眼神看着世界。
额尔古纳白桦林里的驯鹿雕像。
从白桦林出来,继续北进,来到室韦镇。这是一个比额尔古纳还小的小镇,她依偎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与对岸的俄罗斯小镇隔河为伴,和谐相守,共同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离开室韦镇,沿额尔古纳河右岸,一路向西南行驶,界河风光一览无余。我们行进的路上,九卡、七卡、六卡、五卡、三卡,一连串的小村落,像极了守护边境的士兵,也让祖国最遥远的地方有了繁华的烟火气,一点也看不出是中国东北的边缘之地。
到了黑山头,我们化身为蒙古牧民,弯弓射箭,挤奶喂羊,喝奶茶,吃肉串,在大草原中,感受牧民充满豪情和希望的生活。在老城的山头欣赏落日,仿佛看到了这座千年古城当年的金戈铁马和滚滚狼烟,蒙古铁骑在这里养精蓄锐集结南征,完成统一大漠的伟大功绩。
呼伦湖的成吉思汗拴马桩遗址。
在满洲里,我们去了著名的套娃酒店,驱车前往呼伦湖成吉思汗拴马桩遗址露营,感受边境贸易和旅游的繁华景象,见证了中俄蒙三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也领略了这座英雄城市的革命传统和战斗精神。
从满洲里东归,海拉尔区是此行最后一站。这里是呼伦贝尔市的行政中心,哈萨尔大街宽阔绵长,成吉思汗群雕威武震撼,呼伦贝尔博物馆书写传奇。
在这里,我们对呼伦贝尔之行做出总结,这片草原的每一根小草都承载着一个历史故事,都在期待着和更广泛丰富的文明交相辉映,共创辉煌。
呼伦贝尔之行虽然短暂,但已足够我们装满行囊,回去咀嚼、吸收和消化,把所有的美好都映刻在心,变成文字、画面和声音。今后,我们一定再来寻梦,广阔的大草原,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需要探访、对话,值得更多的足迹,留在呼伦贝尔的土地上。
作者简介
陶鹏,70后,生在嫩江畔,长在黑土地,耕波犁浪二十余载,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抒发情感,探讨人生。
#宁波身边事##宁波##宁波头条##宁波#
编辑 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