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 题:北京城市副中心:千年运河畔加速崛起“和谐宜居城”
新华社记者张骁
最近几年,在京工作、生活的群众普遍有一种感受: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仿佛换了一种“打开方式”。
“睡城通州”“京郊通县”,这些旧标签被摘下。而今,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建筑、绿心公园、运河骑行道等,吸引越来越多人关注、点赞。
千荷泻露桥畔,晚霞映衬下的滨水大草坪火爆出圈,被年轻人称为“北京最松弛的地方”。每逢周末,孩子嬉闹、萌宠奔跑,随手一拍,就能出“爆款”。一座“和谐宜居城”的新图景生动呈现。
翻开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一词在文件中出现33次。如今的“通州之变”,正是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控规得出的硕果。
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蓝图正在变为实景。
一带——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水清,今年上半年,大运河通州段8个重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创历史同期最优;岸绿,通州区森林面积达46.45万亩,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5%;天蓝,过去一年,通州区PM2.5年均浓度自有记录以来创历史最优。
一轴——依托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活力地区,形成一条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2025年4月,历时5年建设,全长16.3公里的东六环入地隧道通车。此外,地上路段启动打造“高线公园”,预计2029年对外亮相。
多组团——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
建设家园中心是控规提出的一项创新性做法,目的是为居民就近提供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走进承载老城记忆的中仓街道,废弃锅炉房变身3500平方米“一站式幸福港湾”,精准植入医疗、养老、育儿功能。“辖区百姓基本实现养老不离家,带娃不出院。”中仓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娜说。
在城市副中心,老百姓关心的民生事项不断推进。看教育,有序承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等15个优质教育资源落地扎根,新增学位6万余个;看医疗,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一批三甲医院立足通州,辐射津冀。“现在看病不往城里跑,主任专家就在‘家门口’。”通州居民林英霞说。
统筹周边农村发展,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农民收益稳步提高。
疏解腾退不符合发展需要的村内企业,通州区台湖镇唐大庄村一度面临转型阵痛。但通过承接环球度假区“外溢效应”,村集体靠发展民宿打了个“翻身仗”。
“发展劣势一下变优势,我们离度假区只有2公里。”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民告诉记者,经过4年培育建设,目前村里可提供客房600余间。2024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超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过百万元。
7月21日“出炉”的通州区2025年“经济半年报”显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进”的步伐持续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5%;产业发展“进中向优”,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全市第一;城市活力“进阶焕新”,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速全市第一……
上半年稳中有进的经济运行态势,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完成全年发展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眼下,城市副中心党员干部斗志昂扬。
活力更足——百余项“运河上的通州”文商旅体暑期活动精彩纷呈,运河西岸滨水空间氛围拉满,行进式水景演艺筹备冲刺;民生更优——今年内新增中小学学位7000个,持续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把一张张‘民生账单’变成‘幸福清单’。”通州区委书记孟景伟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坚守为民宗旨,让“未来之城”的民生幸福底色愈浓、愈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