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新闻网】
川网传媒记者 王梓菡 李丹 杜沣韬 邱可欣 曹建豪
无人驾驶汽车街头飞驰、脑机接口实现意念打字、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曾经文学作品中的幻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场景。而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电视剧《三体》等科幻文学的“出圈”,中国科幻产业在科技加持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动能。
4月30日,由抖音、四川新传媒集团、悟空传媒联合出品的30集原创科幻微短剧《太阳坠落之时》正式与观众见面。这部剧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张冉荣获第七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篇金奖的同名作品,不仅是中国首部以获奖科幻IP为蓝本、全流程AI驱动完成生产的短剧,更开启了科幻影视创作的全新篇章,引发幻迷群体广泛关注。日前,带着对其创作历程、作品呈现感受、AI浪潮下的科幻影视变革的诸多好奇,川网传媒记者与张冉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合作模式探索:找到保留原著核心和发挥团队创意间的平衡
“直径一百五十米的激光光斑击中了小镇中心。仿佛一千个太阳坠落,光芒化为灼热的冲击波在整个小镇掀起火海!上千栋房屋在一瞬间同时爆燃,火龙缠绕着无形的激光柱盘旋而上,升入五百米的高空……”这段文字正是张冉所著科幻小说《太阳坠落之时》中,“特里尼蒂”项目发射场景的描写。
时间拉回2016年,张冉凭借《太阳坠落之时》,第三次问鼎星云奖最佳中篇科幻小说金奖,这离他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仅仅过去4年。
谈及当时创作灵感来源,张冉表示,当时他着眼于人类文明未来的能源发展。“人类一直在寻找更高效、更充沛、更清洁的能源使用方式。”张冉介绍,通过查阅资料,太空太阳能电站进入他的视野。于是,极端环保组织成为恐怖分子,控制太阳能电站威胁人类的故事就此诞生。张冉强调,故事背后,是对人类拥有充沛能源、走向更平等光明未来的期望。这一深刻的思考不仅贯穿于小说创作,也在短剧呈现中得以延续,为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此次作品影视化,张冉坦言他并未深度参与创作过程。他告诉记者,作品获奖后,经星云奖组委会推荐,被制作方选中进行影视改编。直到快完片时,导演才就细节调整与他沟通。“作者对作品会有一些坚持,这种坚持可能会影响整个作品走向,并不一定是好事。从这次完成结果来看,我觉得作者没有参与创作也完成得很好,挺棒的。”张冉认为,在AI驱动的影视创作中,这种合作模式为制作方与原著作者找到了新的平衡,既保留原著核心,又能发挥制作团队的创意。
从书页到荧幕:惊喜!成片近乎真人电影水准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以AI短剧形式呈现,张冉的内心满是复杂与惊喜,“没想到作品第一次登上荧幕是以AI的形式,但是看到成品觉得很惊喜。”他坦言,原本以为AI创作的作品会比较机械、原始,但实际看到的短剧,在画面流畅度、演员表演和细节处理上,都达到了近乎真人电影的水准。这种技术带来的巨大跨越,让他对AI在影视创作中的潜力有了全新认知,甚至预测未来几年AI短剧可能取代真人电影。
当被问及剧中最值得期待的画面时,他认为短剧在呈现原著中毁灭城市的大场景时尤为出色。小说中,太阳能空间站利用激光传输作为武器轰炸地面,短剧里,这些场景被还原得相当震撼,天空降下巨大激光束,地面高温燃烧后只剩满目疮痍的废墟。张冉表示:“这些场景与原著描写相呼应,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小说中的震撼情节。”
事实上,这部30集微短剧从场景生成到镜头画面、从角色塑造到CG视觉呈现,全部由AI多模态系统协同生成,且用时不到三个月便完成成片落地,大幅压缩了制作周期与成本。
在张冉看来,《太阳坠落之时》的横空出世不仅是国内优质科幻文本首次以AI方式完成影视表达,以《太阳坠落之时》所代表的AIGC影视化模型,或将破解中国科幻影视产业的发展难题。
张冉指出,以往科幻作品因特效场面多、改编成本高,难登大荧幕。因此,部分作者考虑后期影视化制作时,创作会有所顾虑,不敢描绘宏大场景。但如今,AI技术降低了视效实现门槛,作者们可以“放开手脚”创作。“在写作的时候会放得更开,不用再因担心影视化制作成本高,而惧怕描写远未来、太空站、外星人等元素,这对科幻创作是极大的推动。”不过,张冉也坦言,虽然AI在资料搜集方面能提供帮助,但在写作深度、风格和笔触上,短期内作家的独特价值依然不可替代。
编辑:许成嵩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报料。
本文来自【四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