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石娄山下麻籽香——娄烦火麻特色产业铺开惠农富农新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9:54:00    

谷雨将至,石娄山泛起绿意,庄户人家又到了备耕时节。

一大早,山西百草之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峰的电话就响了起来,“张经理,今年我这儿的430亩地继续种火麻!”距离播种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镇上的种植大户郭晋生做好了打算。去年,企业与娄烦全县46家农业合作社签订合同,通过订单保价收购的方式,将90余万斤火麻籽从乡间地头汇聚到现代化车间,给农户带来直接收益近500万元。

火麻环境适应性强,在娄烦县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火麻籽作为药食同源的“神奇种子”,广受市场青睐。综合考虑自然禀赋和经济效益后,娄烦县引入“年加工5000吨火麻籽项目”,落户杜交曲镇罗家曲村,在这片依山傍水的土地上建起一座绿色农业深加工工厂。去年年底,火麻油加工生产线率先试生产。

精炼车间内,年轻工人耐心地分装着一批样品。经过色选、物理冷榨、精炼等工序,金黄色的火麻籽油愈加清澈透亮。“我们要‘一籽多吃’‘吃干榨净’。”张峰拿起一撮火麻籽讲道,“榨油之后的麸饼‘身价’更高,可以继续提取蛋白、蛋白肽,最后的料渣还能做成优质饲料。”厂房内的蛋白粉生产线还在紧张调试,张峰与工人们盯对着细节,为刚刚到手的400万元蛋白粉海外订单做准备,“已经安排15个工人去天津培训技术,回来就尽快生产。”

看着企业向好发展,罗家曲村党支部书记冯玉军心里乐开了花。“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废弃的企业厂区。地荒着,我们心里更慌。”冯书记说,“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依托,如今抱回了‘金娃娃’,就要当好‘金管家’。”为了帮企业赶紧办起来,村“两委”一班人忙得脚不沾地,从厂区建设时的“三通一平”,到投产后的招工、联系订单,都当成自家的事儿在做。“企业好,我们心里就踏实。村里的脱贫户、年轻人在厂里当上了技术工人,家门口就能挣上高工资。”

众人拾柴火焰高。省里送来200万元“省级特色产业帮扶基地”奖补资金;县里专门制定扶持火麻产业发展的惠农政策,发放专项奖励补贴;罗家曲村连同镇里12个村与企业签订协议,合作融资960万元,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支持,才有了项目的快速落地发展。”张峰感慨道。

快晌午时,郭晋生和镇上的农技员王平平相跟着来到企业。谈起火麻种植,跟农业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王觉得这是“一举四得”的事儿,“种火麻不占耕地,还能盘活那些耕种条件不好的远地、梁地、坡地,种植户有了钱,村民就了业,村集体有了分红,大家都受益。”老郭也仔细算起账来:去年,县里每亩种植奖补200元,化肥、农机每亩还有额外补贴,一亩地收了七十多公斤麻籽,算下来每亩地能有五百元左右的利润。昔日大家眼中随处可见、再普通不过的“麻子”,从边坡荒地上的“小透明”,摇身一变成了带动农民致富的“大宝贝”。

就在前几天,老王和镇里的三十多位种植大户开了个碰头会,讲解政策、分析农情,达成了初步共识:虽然今年种火麻的补贴收缩,但企业推广的有机火麻种起来更省成本和人力,总体看收益更有保障了。此番两人来到厂里,也是想“探探”企业的想法。张峰一条一条讲解,企业与科研院所、省内高校合作,向农户提供优质种子和气象、防虫、收割等农技指导,而且相比普通火麻,有机火麻的协议收购价翻了一倍,各项保障一应俱全。

吃下“定心丸”,鼓起精气神。企业的计划里,今年明确的火麻种植面积已有5000亩左右,6条生产线年内要全部投产,火麻主题的文旅项目也将启动。罗家曲村的规划中,特色种植、民宿小院、露营基地、火麻公园勾勒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雏形……

“张经理,赶紧联系专家给咱们‘测土’,别误了农时!”临出门,老王和郭晋生拉住张峰一顿叮嘱。

窗外,春风带着丝丝暖意,拂过染绿的石娄山,吹皱清粼的汾河水。蓝天下,田野上,大家要忙的事儿还多着呢!


并州新闻‬ 记者 王春宇 殷雪鸢


记者手记:

火麻加工厂落户娄烦县杜交曲镇罗家曲村产业路1号,这个“1”很有意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山区、老区、库区,娄烦县如何找到破题之策、解题之法?山水不言,人却有语。

乡村要振兴,产业须先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关键是“因地制宜”。当地山地、边地多,气候干旱,又是水源地保护区,产业选择和发展面临诸多限制。综合考虑生态环保和火麻种植特色,企业和当地一拍即合,把“先天不足”的产业条件,变成了“人无我有”的产业优势。

在企业眼里,小小火麻籽浑身是宝。火麻仁冷榨成火麻油,火麻粕加工成高附加值的蛋白粉、蛋白肽等产品,经济效益可观;在县乡政府和村里看来,小小的火麻加工厂能引发“链式效应”,串联起上游种植养殖、中游精深加工、下游农文旅融合发展,让联农带农富农多了有力抓手。政府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支撑、企地通力合作……一个初创企业,从决定落户的那一刻起,就聚起了一群“同心干”的人,也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村支书冯玉军有个朴素的愿望,发展好乡村特色产业,让村民人人有活儿干,人人有钱赚,生活有奔头。大家鼓起的腰包和身上透出的精气神儿,才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相关文章
苏州高新区困难家庭慈善医疗再救助项目启动申报
2025-04-15 20:52:00
燕赵论坛丨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2025-04-15 16:47:00
整治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专项行动
2025-04-15 16:32:00
为村集体增收200万,一群00后大学生与浙西山村的双向奔赴
2025-04-15 16:02:00
去年新登记经营主体增速东北三省第一!哈尔滨市计划新建50家消费维权服务站
2025-04-15 1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