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5年,在完成吞并六国、一统天下霸业的第六年,秦始皇奔驰在他下令修建的“驰道”上,一路向东奔向渤海岸边,那里已经建立起庞大的行宫等待着这位千古一帝驻跸。这是秦始皇的第四次巡行,从潼关过黄河经山西,到河北邯郸,东抵秦皇岛,过山海关,到达辽宁绥中海滨。这次出巡被记载于史书,一个城市也因此而得名。
2000多年后,在这个因秦始皇东巡而得名秦皇岛的城市,秦代建筑遗址不断被发现,随着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沉寂2000多年的秦行宫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也破解了碣石千年之谜,使秦皇岛得名有了确凿证据。
强大帝国留下的痕迹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位于北戴河区金山嘴北约300米的横山。穿过博物馆大门,走进展厅,一件件来自2000多年前的展品带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煊赫的大秦帝国。
锋利的铜箭簇飞行疾、穿透深、杀伤力强,铜弩机具有远距离杀伤力,相当于冷兵器时代的手枪,这两样武器结合在一起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杀伤力,寒光熠熠的铜矛、铜剑,用于调兵遣将的虎符……从一件件冷兵器时代大杀四方的武器,可一窥虎狼之师的赫赫武功。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打破了门第出身,平民、奴隶也可以军功获得土地和爵位,极大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秦国对六国已占据绝对优势,终于由秦始皇嬴政扫平六国,并逐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今甘肃、四川,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阴山,东北至辽东。
然而秦始皇对后世的影响绝不止于开疆扩土。他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并被之后的封建王朝继承,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封建帝制的基本格局,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打破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障碍,实现“书同文、车同轨”。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战国时燕、齐、韩等国不同的货币,在秦始皇统一后被废止,全部使用统一货币“秦半两”,还能见到秦代铁权、铜量的复制品……正是始皇帝这一条条政令,促进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文明的基本格局。
秦行宫遗址的发掘,破解了碣石千年之谜。
走进展厅,如同穿越历史的大门,回到2000多年前的秦帝国。
原址基础上进行等比例复原的遗址区,只是全部遗址的一小部分。图片由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提供
残砖碎瓦中寻觅秦行宫
在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秦始皇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出巡,主要目的是拓展疆域、巩固统一、宣示国威,同时追寻不老之药。他五次出巡,几乎游遍了整个秦王朝的领土辖境,其中第四次就来到了秦皇岛。这次出巡,为后世留下了庞大的秦行宫遗址。
展厅里,一件比普通瓦当大出数倍的大瓦当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瓦当面图案由两条造型奇异的浮雕变形夔纹组成,两夔左右对称,姿态矫健,气韵生动。讲解员介绍:“1987年,行宫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夔纹瓦当的多件残块,与辽宁出土的基本完整的夔纹瓦对比一致,据推测是安放在宫殿最大的屋脊上面,这件是我们经过考证与对比后复制的。” 相比之下,遗址出土的素面陶制空心砖要朴素许多,但它的巨大仍然让人感到震惊。讲解员介绍,这块空心砖长115厘米,宽33厘米,厚19厘米,空心砖是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巨型建筑材料,而秦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
从遗址出土的大瓦当和空心砖,可以想见当年秦行宫的庞大。除了建筑遗迹,遗址还发现了灶、水井、水管道、窑穴等遗迹,以及大量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构建和少量盆、甑、鑑等生活用具。
巨大的瓦当和空心砖,可以想见当年秦行宫的庞大。记者 刘旭伟 摄
破解碣石千年之谜
其实早在1924年,北戴河海滨就发现了与“秦皇汉武”有关的历史遗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有关部门人员在北戴河金山嘴南部、联峰山和海港区东山陆续发现秦代建筑遗迹。随着诸多秦汉文化遗迹被发现,碣石地域的秦代建筑遗址考古工作全面展开。
目前已知的北戴河秦行宫遗址总体规模约10万平方米,分布在以金山嘴为起点的南北轴线上,共有三个地点。目前,金山嘴临海高地和横山北高地两处遗址区尚未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位于横山的遗址发掘区。遗址建筑布局紧凑,结构合理,出土遗物时代特征一致,表明这是一处营建前经过精心设计、一次性建成的大型皇家宫殿建筑。秦行宫遗址的发掘,破解了碣石千年之谜,对秦碣石地域给出了具体指向,也为秦皇岛城市得名提供了实物证据。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然而这庞大的行宫最终还是随着秦朝的覆灭而土崩瓦解。诸侯国的征战结束了,百姓的苦难却没有结束,壮丽的宫殿、浩大的工程、不世之伟业背后是苛捐杂税、横征暴敛、严刑酷法,统治者对百姓财富和民力的极度压榨,使得秦王朝如同一支越拉越紧的弓弦,终于在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绷断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其后各地纷纷响应,看起来强大无比的秦王朝只短短存在了15年就迅速土崩瓦解,阿房宫被付之一炬,远在渤海之滨的秦行宫也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
停不下的历史沉思
走出展厅看到的遗址区,是在原址基础上进行等比例的夯土墙复原。1991年,为保护遗址,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了回填保护,就在地下约1米深的位置。这深埋于土的秦行宫遗址,印证了大秦帝国宣功绩于天地沧海的辉煌,也见证了大秦帝国土崩瓦解的衰亡。在这之后的2000多年里,秦朝的覆亡不断令后人反思、警醒,贾谊、杜牧更是留下让人吟诵至今的名篇《过秦论》《阿房宫赋》。而今天,当我们站在秦行宫遗址之上,对那个煊赫一时的王朝、对那位毁誉参半的帝王,仍忍不住会陷入历史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