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古为魏国。春秋时桓公三年(前709)芮伯万为其母所逐出弃魏,筑城居之,因名芮城。晋献公灭魏,封予大夫华方。汉置河北县,以在大河之北,故名,属河东郡。(河北县故治在今芮城县东北五里,事即古魏城。)东晋时姚秦于县置河北郡,北巍太和十一年(487)郡徒,县仍属之。北周天和二年(567)移往大阳。在此以前,西魏于今县东十里张村另置安戎县属河东郡。北周明帝二年(558)改名芮城县。自此,芮城县名历代期不改。北周天和二车(567)移今治。隋属河东郡。唐武德二年(619)兼置芮州,县属之。贞观元年(627)州废,县属陕州。五代、宋均属陕州,金改属解州。元明,清皆因之。民国属河东道。1947年4月29日解放。
芮——殷周时小国,在今芮城县西二十里郑村古称芮伯城。
魏——西周侯国,姬姓。据《左传》,闵公元年为普献公所灭。县北五里魏侯城,俗名河北城,即魏国故址。
永乐县——北周明帝时置永乐县,武帝时并入芮城县。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属芮州,后属鼎州。贞观八年(634)改属蒲州,五代因之,宋熙宁六年(1073)废。故治在今永乐镇(原属永济县,1958年划归芮城县)。又,1947年我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永乐镇后,设置永乐县,包括永济和芮城部分地区,属晋南行署运城分区管辖,1949年4月撤销,划归永济县。
历观——在蒲州东南六十里,即历山,今称东、西历山,属芮城县。汉成帝幸河汾,登历观。杨雄赋“登历观而遥望兮,喜虞氏之所耕。”均此。《水经注》:“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
太尉堡——在芮城县东南十五里濒河,本称凤凰堡。唐武德二车(619)太尉刘世让讨吕崇茂时,屯兵于此,故名。
匼河村——旧属永济县,今归芮城县。《金史·地理志》作匼河镇。1960年在此发现更新世中期的文化遗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陵渡——在蒲州南五十里,今属芮城县。古称风陵关。唐圣历元年(698)于风陵堆南置关,又称风陵津。据传风后葬于此,故名风陵。又称风堆,亦作封陵。风后,相传为黄帝之相,《汉书·艺文志》有风后兵法十三篇。《史记·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阳晋、封陵”。《秦本记》:昭襄王十一年,“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正义》注:“封陵在古蒲坂叛县西南河曲之中。”自古以来为通道要津,1947年4月26日解放。
永乐宫——解放后新发现的一座元代艺术宝库,原在永乐镇。三门峡工程兴建后,旧址处在淹没区,1959年开始进行迁建复原工程,现在芮城北。永乐官是元代修建的道观。其壁画气势雄伟,色泽绚丽,画面结构严谨,人物栩栩如生,是我国古代绘画的杰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庙——在芮城县北七里龙泉村,唐代建筑,今为文物保护单位。
南磑村——在芮城县东北五里,有王纪墓。王纪,明芮城人,万历进士,历仕佥都御史,刑部尚书,卒谥庄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