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节日。
适当了解一些春节习俗、禁忌,对于遵守春节礼仪,传承中华文化,赓续民族精神是有好处的。
本人把春节的重要活事安排、习俗、禁忌大致理顺了一下,便于大家了解掌握。不一定全面,也可能不一定准确,但是,至少为大家提供一个思路,方便大家借鉴共享!
内容有点长,年前耐心读一读,是有裨益和帮助的。敬请大家关注和支持,谢谢!
提前给全国人民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快乐!
究竟春节有哪些习俗?现在许多人已经记不起来了,特别是年轻人、从海外回归人员更是没有概念。
中国春节在悠久历史长河中,烙下深深汉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有些习俗是约定成俗的,必须遵守,否则,是不近人情或者说违反伦理常规,遭人耻笑和唾弃的。
盘点春节习俗,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活事安排
春节,也叫过大年,主要是四天,即l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大月三十)、初一、初二、初三。
但是,实际上,春节是从腊八粥开始到元宵节正月十六结束。俗语: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月初八过后,家家户户都要筹备过年的事了。砍柴、备粮(打粮饭)、筹钱(还钱、要账)、招呼子女家人过年回家等等。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烙烧饼,一个月一个。腊月二十三后,就要买红纸、对联、门神、糖、油、醋、盐等过年用品。
腊月二十四,禅灰尘。家家户户用扫帚把家里家外打扫的干干净净,扫除灰尘,禅去蛛网,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五,打粮饭、备柴火。在古代和八九十年代以前,农村人们加工粮食是不方便的,古代用石磨或石臼碾或舂粮食。八九十年代后,出现了机械加工,但是,每个村子有一台机械或者几个村子有一台机械,加工粮食需要运输一定距离并且要等候排队才能加工。因此,打粮饭也是一项费时费工体力活。
腊月二十六,杀年猪。有劳力、有粮食、会操持的人家,可能饲养一两头生猪,等到腊月二十六、七,请人杀了过年。在八九十年代经济条件不好的时期,杀一头年猪,绝大部分卖掉了,攒够下一年的油盐、人情来往和生产资料的钱,只剩下猪头、项圈、猪腿、内脏自己够一年的荤菜,偶尔来客改善下生活。要是子女多的话,一人分一点,主人家就不剩下什么。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有的人家饲养两三头,卖两头,自己留一头,给子女分一些,自己还能保证一年有肉吃。
腊月二十七,泡豆子,拐豆腐、磨魔芋。在改革开放以前,农家都是用小磨子拐豆腐。头天夜里把几升黄豆浸泡在清水里,第二天起早烧一大锅热水,全家主劳力开始拐豆子,把磨出来的豆浆滤出豆腐渣后,放到锅里煮开,点上酸浆或石膏,放到缸里待到成豆腐脑后,瓦到木板上的纱布里包成四方形,用重力压实,即成豆腐。人口少的做一个,人口多的、客情大的做两至三个豆腐,够一个春节吃。
魔芋,也是农家过年常备菜。把洗好的魔芋放到擦子上擦,然后放到大锅里煮熟即可食用。
南方人打年糕,也是春节一件盛事,全家男女老幼齐上阵,左右临舍互帮忙,其乐融融。
腊月二十八,请人写对子。过去文化人少,写对联要请有文化、字写的好先生帮忙写。挖疙瘩柴,疙瘩柴越大越好,因为三十夜守岁,要燃烧一夜不能灭,能烧三天年更好,预示家里炉火兴旺,幸福发财,猪养得大。
腊月二十九,煮肉、炸货。小年腊月二十九就是三十除夕。大月有三十的,就是三十过年。腊月二十九晚上要煮肉、炸油锅,即用油炸油馍(油条)、麻叶、酥肉、肉(或红薯)丸子、豆腐、鱼等。
腊月三十,除夕、贴对子、守夜、放爆竹。早晨,人们早早起来吃点早餐,家庭主妇就开始做晌午团年饭,菜:方肉、条子肉、甜肉、煮排骨、牛肉、蒸菜、拌凉菜(豆芽、顺风必不可少)等十几个或二十几个,越多越好,因为,三十中午团年饭的有多少菜,是主妇们日常炫耀的话题,看家富不富,主人会料理不会料理。
主食是空白米饭,锅底不能垫任何东西。米汤不能喝和动的,等到初一早上看哪个方向炸裂子,就预示哪个方向天干,趁早把库塘水灌满,备春耕夏管。白米饭尽量多做些,一般家庭估计需要大米三四斤左右,中午吃不完了,铲到盆里或竹筐里,从初四开始,每天挖一点,或煮或炒,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饭菜上齐后,人们是不能动筷子的。由男主人点上香,面对神桌或堂屋门外的接天地桌,烧纸钱,祭天地、祭祖先,祈求神仙保佑全家幸福安康、风调雨顺,虔诚邀请神仙、先祖先享用。
然后,全家按照辈分高低、年龄大小上下、左右坐定,爷孙可以一起坐上席,儿子儿媳左右、下席作陪。有地方是上下为大,左右为陪,有的地方是下席为陪,左右为次。上席是左主右次,不能混淆了,否则,有人有意见。
早晨吃罢饭,男人们主要任务是煮浆糊,贴对联、门神、中堂画、年画。有猪圈、牛圈、鸡舍、灶的,都要贴上对子。设置接天地桌或摆布神桌神柜,祭神仙、祖先用。
忙到一年到头,全家人团团圆圆吃顿饭,老的开心,小的高兴,不老不少的当家人抿嘴笑,全家其乐融融。
吃罢中午饭,少时休息,就要做年夜饭。一般年夜饭是吃饺子,再下几根面条,俗称吃钱串子。菜是少不了的,可以和中午一样,也可以变个花样,因为,晚上可以喝酒,需要菜多一些。
过去,出嫁姑娘一般不回娘家过年。特殊情况除外。
人过年,家养的牲畜也要过三天年,每天给点好吃的,吃饱。不能打骂牲畜,来年还要指望牲畜犁田耙地、生财治家。
三十晚上是除夕,熬百岁。大年三十晚上要熬百岁,整夜不睡。家家户户烧大火,全家人围着火炉拉家常,忆过去,谋未来,不少人“熬”中一夜幡然醒悟,来年和今后好好干,成家立业,经营好自己和家庭。也有把响器拿出来,邻居们凑到一起打响器,唱民歌。
熬到夜十二点,要放鞭炮,又叫燃爆竹,接灶爷回家。谁家的鞭炮放的响、放的多,预示这家来年运程顺。
正月初一,不出门,在家守财。全家人换上新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给
爷爷奶奶、父母拜年、磕头,爷爷奶奶、父母打发红包。
正月初二,拜家门、岳父母。晚辈侄子、侄女、孙子、孙女到家门爷、叔家拜年。
正月初三,四,拜亲友年。亲朋好友相互拜年。新春佳节,一般都要提一些礼品。原来农村都是提一个礼吊(猪肉),或者几升稻谷、麦子、黄豆,再配一些糖、果子等。现在,一般都是酒、奶、油、果汁、饼干等四类礼品。
正月初五,破五。请财神,驱瘟神。汉江流域人们初五吃饺子,俗称吃金元宝。初四晚上,主妇把刀子、针、擀面杖藏起来,不用动和使用,刀谐音叨嘴、针谐音争吵,擀面杖像蛇,少见长虫,不见战火,免得受枪炮之苦。
元宵十五、十六,接姑娘过节,玩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家家户户挂红灯,张灯结彩。
玩花灯是正月十二出灯,十六正式表演,有狮子、旱船、半壳舞、踩高跷等,近几年主要是扭秧歌、打花棒、挑彩蓝、打腰鼓等。
正月十五接老少姑娘回娘家过节,两天,十七回婆家。
正月十六,全家人提壶酒、水、食物,到郊外转山,名曰游百病,一年内百病不侵,健健健康。
元宵吃汤圆。汤圆也叫元宵。元宵有各种馅的,吃起来不一样。
二、习俗
春节既是一个热闹欢庆的节日,也是一个慎重讲究的节日,有许多习俗、禁忌是要遵守的。当然,每一个地方,习俗、规矩不太一致,但是,大的习俗还是大同小异 的。
1、扫尘。腊月二十四,禅尘房子。《吕氏春秋》记载: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风俗,因“尘”同“陈”谐音,春节扫尘,是除陈布新的含义,意思是把一切穷运、倒运统统扫除家门。因此,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清洁环境,清洗各种器皿,撤除被褥窗帘,洒打六闾庭院,禅佛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2、贴对联、门神。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门神、中堂画。有猪圈、牛圈、鸡舍、灶的,都要贴上对子。门神,贴在大门左右两扇门中间位置,左神荼、右郁垒,俗称门神。十堰人把秦叔宝、尉迟恭、钟旭、焦赞、孟良等的肖像作为门神。贴年画,也是少不了的,题材多样,风格差异很大,有忠良将的、有劳动致富的、有爱情贤德的、有忠烈英雄的、有战争记录的、有经济发展的、有神话传说的等等,各种年画把家里布置的五颜六色、漂漂亮亮的,尽显春节气氛。也有把“富”倒贴在门上的,图“富到了”好口头。
3、燃爆竹。民间有“开门爆竹” 之说,三十夜十二点,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燃放爆竹,在哔哔叭叭爆竹声除旧迎新,接老灶爷回家。天明,爆竹要更加响亮,在震耳欲聋、炮火连天、五颜六色的爆竹声中迎接新年。过年四天,天天燃放爆竹,图喜庆,驱瘟疫。
4、守岁。三十夜守整夜(熬夜),熬夜相传始于隋唐,交夜时分,家家户户烤大火。谁家柴疙瘩大,来年猪长得大,谁家的火苗子高,来年财气就旺。
大年三十“岁穷岁尽”是新旧临界点: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三十晚上家家要生旺火,旺火能吓跑妖魔鬼怪,熏掉邪恶晦气。老年人守夜,越守越年轻,寿命越长;年轻人守夜,希望父母延年益寿,家财兴旺,身体强壮。
5、拜年。春节拜年也是一大习俗。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门、初三拜亲朋。初一早上全家人换上新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爷爷奶奶坐高堂,接受儿子、媳妇、孙子、孙女磕头拜年,爷爷奶奶打发红包。接着,儿子、女儿,给父母磕头拜年,父母给子女发红包。有句俗话:拜年拜年,红包上前。小孩子们拿到压岁钱,格外高兴。
正月初二,拜家门、岳父母。晚辈侄子、侄女、孙子、孙女到家门爷、叔家拜年。拜家门爷、奶奶、叔、婶娘可以不拿礼品,因为是自己一家人,打发也是一把糖、包谷花或者瓜子之类的礼情。当然,有小孙子,另当别论。
新出嫁姑娘领着姑爷、子女回娘家,给岳父母、至亲家门娘家人拜年,表示不忘娘家人的爱护,对娘家人的留念和想念。
农村有个习俗:儿子是私的,女儿是公的,姑娘一旦出嫁,对至亲家门娘家人要一样看待,热情和亲近。有新出嫁姑娘要拜年,这些至亲娘家人年前都要预备席面、份子钱(红包),到时候轮流接客吃席。
姑娘要给侄子、侄女发红包,多少随意,当然,越多也好。
拜新年期间,姑爷第一年来娘家,娘家主妇们可以在汤圆、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谁就要发财。也可以包辣子饺子,让姑爷吃。还可以画大花脸,用锅灰、各种彩料,涂抹到姑爷脸上,捉弄姑爷,图个热闹喜庆。
正月初三,四,拜亲友年。亲朋好友相互拜年。新春佳节,一般都要提一些礼品。原来礼品比较便宜简单,几升粮食,再配一些糖、果子等就行。现在,一般都是酒、奶、油、果汁、饼干等四类礼品,花样也变多了,贵了。
6、祭祖。春节祭祖,从小年二十三以前都已经开始了的,小年前一次,主要是烧纸钱、放鞭炮。三十中午吃罢饭,家人在主人领着,拜祖坟,烧纸钱、放鞭炮。晚上还要给去世的父母坟上送灯。
年三十中午前,要在大门外(正对大门)设置接天地桌。中午饭菜上齐后,由主任烧香、纸钱、表,扣头作揖,敬天地、敬祖先,先让神仙、祖先享用。没有多余桌子的,就在堂屋正中靠后墙位置设置神柜,摆上肉、鱼、豆腐三碗贡菜,每天烧香敬神,保证四天香火不断不灭。当然,家里请有菩萨、祖师爷、观音、财神爷更好,每天供奉,祈求保佑平安发财。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三十晚十二点接灶王爷回家。初五,接财神回家,送瘟神滚出门外。
7、舞龙狮。十堰地区,原来春节流行有歌舞、曲艺杂耍、玩猴、耍木偶、皮影戏、闹灶火、打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荡彩船、玩凤凰灯、背媳妇、演抬妆等民间团拜活动。但是,现在,这种民间技艺有些不受重视了,比如踩高跷、演抬妆、皮影戏等,即将失传。隔几年,地方党委政府有兴趣了,春节也搞一些活动,但是,绝大多数是扭秧歌、玩花灯等简单热闹些的,在挖掘民间技艺上,还是力度不够。
过年图个热闹,表演节目讲究“能漏一村、不漏一家”,家家户户跑到,富户富的潇洒大方,舍得给东西、放鞭炮,穷的有穷的过法,过年图个快活,不能因为某家穷,就不上家门演。村里一般提前准备有烟、瓜子、鞭炮、烟花等,招待玩家。中午、晚上玩到哪家哪户,主人们赶紧把烟整条的放到船头,还高兴的大酒大肉招待。
遇见新娶亲家门前,要唱《十想》;家有高寿老人,要唱《彭祖活八百岁》。舞龙灯放鞭炮也是有讲究的,文明彩船、野蛮狮,对于彩船,放鞭炮要文明规矩些,主要炸老妖婆就行了。但是,对于耍狮子的,可以随意炸,鞭炮放的越久、越响,玩的越起劲、好看、热闹。
8、饮屠苏酒。过年一家人要喝屠苏酒。这是一种药酒,据说是华佗发明的,其配方是:大黄一钱、桂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出,以酒煎四五沸。
屠苏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古时饮屠苏酒,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过年饮屠苏酒,会使人产生种种感慨,留有深刻的印象。现在人们已不知道这个风俗,但是,过年喝酒习俗仍然存在。
饮春节屠苏酒在汉节日文化里一枝独秀,文化内涵无与伦比,饮屠苏酒不但能防治百病,还有赐吉祥、降福祉美好寓意。
9、回娘家。出嫁姑娘一般不在娘家过年,新出嫁姑娘第一年新节要回娘家拜年。初二、三,姑娘领着姑爷、子女回娘家,给岳父母、至亲家门娘家人拜年,表示不忘娘家人的爱护,对娘家人的留念和想念。
农村有个习俗:儿子是私的,女儿是公的,姑娘一旦出嫁,至亲家门娘家人要一样看待,热情和亲近。有新出嫁姑娘要拜年,这些至亲娘家人年前都要预备席面、份子钱(红包),到时候轮流接客吃席。
姑娘要给侄子、侄女发红包,多少随意,当然,越多也好。
三、禁忌
春节是个喜庆日子,因此,人们有许多忌讳和禁忌,需要注意,否则,会闹出笑话,落下话柄,甚至产生矛盾。
1、不准说不吉利的话。新年四天、元宵节两天,不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古代有句“好话不灵,坏话灵”的说法,因此,有些话是不能说的。
一是晦气话不能说。包括与死、倒霉、生病、贫穷、辛苦等相关的字眼的话。如“破”、“坏”、“没了”、“老”、“死”、“光”、“鬼”、“杀”、“病”、“痛”、“输”、“穷”、“债”、“苦”等等,尽量回避、不说。
二是丧气话不能说。新年伊始,大家都希望自己斗志昂扬,积极向上。丧气话则是代表了不如别人诸多设想和预想,属于“诅咒”的层面,不管是针对自己,或是针对别人,都不讨喜。叹气也属于丧气特征之列。
三是恶气话不能说。过年讲究一团和气,有什么不痛快的事都要放一放。恶气的话很容易带来纷争甚至更恶劣、更严重的后果,这是“大过年”很讨厌的事。制造矛盾或挑拨矛盾的话也属于恶气之列。
四是怨气话不能说。幽怨的话伤害得最多的是自己,及爱着自己的亲人朋友等等。过年说怨气的话,其实是自我的诅咒,等于自己戳自己刀子,这样的做法,肯定是损伤自己运势的。话术上的好彩头,自然是吉祥的话,好听的话,是祝福生活和赞扬别人的话。
过年说吉祥话,是好习惯,好习俗。同时也是提醒大家,多说好话。平时也是说好听话的人,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欢,毕竟,这世界上有谁会不喜欢关于自己的好听的或者被褒奖的话呢?过年说:“过年好”、“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大吉大利”、“万事如意”、“事事顺心”、“年年有余”、“健康长寿”、“步步高升”等诸多类似的吉祥话是讨人喜欢的,也是大家常常会说的吉祥话。
2、遵循长幼秩序。过去一家人人口多,辈分有差距、年龄有大小,春节在一起团圆过年,也是考验每一个家庭成员相处智慧。小的要尊敬、孝敬长辈,老的要爱护、有时谦让小的、少的。四天年,从坐席、敬菜、敬酒到走路,都要注意礼节礼仪。一般三十中午、晚上,家庭最长辈坐上首席,即正对厨房门的左手位置,有平辈的坐右首席,没有平辈的,可以由孙子首席作陪。方桌按照上下为大、左右为陪的顺序坐席,有的地方是除上席为大外,左右席为大,下席为陪,因此,坐席前要问清楚习俗,否则会闹出误会的。弟兄、妯娌们之间按照年龄大小顺序坐席即可,不能谁性格张扬、厉害就抢上位的,否则,会产生隔阂矛盾。一般敬酒,是先长辈、先年龄大的,后晚辈、年龄小的。但是,喝屠苏酒顺序相反,先从最小的敬起,最后是年龄最大的。
3、不准吵架闹矛盾。过年要讲一家人和和气气,团团圆圆,不准吵架斗殴、相互谩骂,红脸生气,即使平时有些隔阂、小矛盾,也要忍让、克制,否则,影响一家人的感情,减损来年的财运、健康和运程,对谁均没有好处。
4、不准借钱欠账。春节里,忌借钱。正月里避免借钱给人,以免新的一年中财务受困。忌向人讨债,春节期间避免向人讨债,以免新的一年中遭遇不幸。一般欠账人,要在年前把欠账还清,假若有困难还不清,也要适当偿还一些,或者上门交代清楚,让赊欠者安心、理解,以免产生误会。
5、保守传统习俗:
(1)姑娘忌正月初一回娘家。大年初一是新年的首座天。很多地方是禁止嫁出去的女儿在大年初一回娘家的。因为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大年初一回娘家,就会造成夫家人不能团圆,产生隔阂,使人忌讳。
(2)回娘家忌摸锅、勺、扫地。虽然无科学道理,但是农村的历史养成的风俗,因此,新妇回娘家,最好遵循这些习俗,尽量不碰这些忌讳的事。
(3)回娘家不宜住太久。新婚姑娘初二三拜年,一般当天就应回到婆婆家。正月十五元宵节可以住两天,十五、十六呆娘家、十七回婆家。否则,住的时间太长,会耽误婆家、娘家的事。
(4)早餐忌吃稀饭和荤食。春节第一天应吃乾饭(米饭),象征家庭整年度都会富足。此外,早餐不吃荤食,以示尊重祖先。
(5)忌催起床。春节当天不应叫醒仍在睡梦中的亲人,以免影响他们的财运。春节本身是放松好好休息的时间,睡到自然醒,对于家人来说,是有益的。
(6)忌动刀剪。正月里不动刀、剪子、针钱,以防口舌是非和不顺利、钱财流失
(7 )忌斧砍木柴。正月里避免斧头劈柴,以免新的一年中财富减少。
(8)忌倒污水、垃圾、扫地。春节期间不宜打扫卫生,以免扫走运气和财气。即使扫地,也是从门口往屋里扫,垃圾装到袋子里,过罢年再倒出去。
(9)忌洗衣、剃头。春节期间避免洗衣服、剃头,以免带来晦气和不顺。
当然,地方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上述的习俗、禁忌只是代表汉江中上游地区汉民族的一些普遍习俗。这些习俗,随着时代变化,有的已经消失了、变化了,不一定苛求遵守。但是,民间习俗,在有些地方还是挺讲究的。因此,了解一些必要的习俗,入乡随俗,不闹出一些不必要的笑话,也是可以的。你说是不是?
祝全国人民新年愉快,阖家幸福安康,吉祥发财!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