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谁都会,年年几十本。但读书有三层境界,却并非所有人都知道。
第一层境界:改写。
比如我读完《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后,就尝试着把它进行了改写。
原文内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改写后内容:
能“知人善任”说明你是个当领导的料,但难就难在几乎所有人都无法认知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因为任何人都无法给你答案,只能自我去定义。
能把别人干趴下只能说明你劲大,但只有当你能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持续进化,超越小我(私利)奔向大我(见天下、见众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强大!
一切物质上的满足,都带不来长久与深刻的幸福感。只有在时代趋势与事物规律的指引下,遵循自我“热爱、擅长与价值”三环的重叠部分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以“成长”本身为最大的幸福,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志向的人。
所有人都想长生不老,但实际上,只有那些通过立功、立德与立言的千古先哲们,才实现了“死而不亡者寿”,因为:他们的精神,至今仍在抚慰着我们的灵魂,去明明德、去亲民、去止于至善。
当然,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面对先贤们的著作,我们都是一个摸象的盲人,但能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种对自我的释放,以及对经典著作的个性解读,可以帮助其他人去建立对著作的不同视角,深刻了自己,丰富了别人,何乐而不为呢?
“费曼技巧”非常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因为只有当我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学时,才会真正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将松散的信息编织成紧密的体系和网络,甚至创造新的认知。换言之,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
《刻意学习》一书的作者Scalers说:
你自己想明白的,是从你的体系中萌芽生长出来的;而从书上看到的,非常容易停留在做个笔记画个线,涂个手绘画个圈,自以为懂了的层面。不要害怕书上早就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刻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
所以,让我们把每天读到的新知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吧,这是我们把新知识嵌入到自我知识体系中的关键一跃。
第二层境界:改变。
很多人读书非常焦虑。主要体现在三个问题上:看不懂、记不住、用不上。
“看不懂”是因为你借用了别人的书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层次与认知水平,你看不懂说明你没有在基于自己的问题,自己找答案。而是把别人(某些知识达人)的书单直接抄过来就读,当然看不懂啦!
文学家木心先生在谈及读书时是这样说的:
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
所以,读书前我们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哪本书适合自己?不见得新,但一定要足够经典。
“记不住”与“用不上”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摩擦太少了。有一个读书金字塔是这样的:
摘录自:《认知觉醒》(周岭)
所以,想解决“记不住”与“用不上”问题就三招:写读书笔记、知行合一与把知识教给别人。
我们在读书时一定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我看到了什么?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或总结出来。
2、我想到了什么?我以前哪个事和这个知识密切相关。
3、我要改变什么?这个知识点用到哪里能实现新改变。
读书的核心就是:找行动抓手!在哪里完成改变?
比如看《认知觉醒》我找到的抓手是:写读书笔记(学习罗振宇,高频输出个人读书笔记,将新知缝进个人知识体系中去)、写反思日志(学习曾国藩与周岭的“触动反思法”)、熔断读书法(学习赵周:复述、关联与改变)等,只有找到抓手,将知识立刻转为行动或终生习惯,一切学习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如果说知与行是学习的一体两面,那么我们来看一个公式:
知识数量*行动转化量=知识转化率。
带入我们读书的两种不同状态——
知道0.5*行动0.5=0.25,即25%的知识转化率。
知道0.99*行动0.01=0.0099,即不到1%的知识转化率。
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力量(25倍)!
所以,我们不是知道太少,而是知道太多而行动太少啦!当然记不住与用不上啦。
第三层境界:改观。
什么是改观?我认为应该有三层含义:
一是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在《王阳明心学》(王觉仁著)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早在十几岁时,陆九渊就经常思考宇宙人生的大问题。有一天,他看到古书中对“宇宙”二字的解释是“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当下大悟,自道:“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然后又在读书笔记上写下这么一句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从此,这句话就成了陆九渊开山立派的思想宗旨。
由于“吾心”与“宇宙”同一,陆九渊自然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发明本心”之说,意思是既然“本心”即是理,那么为学的目的就在于发明本心,只要“切己自反”,便无须向外去求。因此,一个人既不需要读很多书,也不需要格很多物,只要把妨碍本心的物欲剥落干净,即便大字不识一个,也可以在天地之间堂堂正正做一个人。
二是改变我们对他人的理解。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过一个叫“课题分离”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就是说:一切人际关系矛盾的起因都源于我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比如在工作中领导不喜欢我这类问题,一般来讲不招领导待见我肯定就升迁无望了!但阿德勒的观点是:他不喜欢你这是他的事,你要做的就是努力做好手中的工作,因为这是你自己的课题,彼此相互独立,不要混为一谈。
因此,就让不认可我的人见鬼去吧,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当我们不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的时候,世界将瞬间变得简单起来,而这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总入口。
三是改变我们对自我的理解。
在《认知觉醒》(周岭著)一书中,开篇就讲了一个颠覆我们认知的事情: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只有一个大脑。但事实上呢,在我们人类的大脑里,由内到外至少由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这三部分构成。
本能脑和情绪脑想的是如何节约能量,不劳而获,即使投入,也能立马见效(避难趋易、急于求成);而理智脑则可以帮助我们:富有远见、权衡利弊、科学决策、延迟满足。但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本能脑与情绪脑占了近八成。因此,理智脑虽好,但相对于本能脑与情绪脑而言,则显得人微言轻。
其实我们经常提到的读书、学习与成长这类事,本质上都是在经历着一种克服自我本能的过程,就是发展理智脑力量以引导本能脑与情绪脑唯我所用的过程。
这下你知道了吧,不是只有你自己喜欢走捷径、即时满足,而是人类的大脑结构决定了这一点,只是有些人的理智脑比较发达,或者勤于锻炼,所以比我们更有远见、更喜欢做难而正确的事罢了。其实,我们经过“刻意练习”也完全也可以靠近那个境界。
总之,读书的三层境界一层比一层深刻,从复述改写到行为改变,再到改变自己对世界、对他人与对自我的认知,如此我们才能让读书这件事情更有效率,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道理都是“空头支票”,只有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