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期。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年有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被称为仲秋,因此也被称为“仲秋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以及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人对月亮有许多丰富的想象,从月中蜡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再到后羿射日等。这些想象为月宫和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中之事,抒发感情,将圆月视为思念亲人的象征。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